海外旅遊,海外婚禮假期

標題: 台灣人爱上环保新婚尚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dmin    時間: 2021-12-17 16:21
標題: 台灣人爱上环保新婚尚
台灣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婚禮現場。

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摄

春节邻近,又到了新人扎堆成婚的季候。與大陸讲求場面,喜好豪华、大氣的氣概分歧,台灣人觀念比年逐步扭转,他们但愿本身的婚禮情势加倍别致,更有怀念意义,愈来愈多的人選择办一場新颖的环保婚禮。

在焚化廠见證恋爱

铺上红毯、立起花篮、摆起餐桌,台灣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上月“變身”成婚會堂,见證8对新人喜结连理。

奇异了,在垃圾廠成婚?這里不是恶臭难闻的处所吗?本来,台灣的垃圾廠内隐藏玄機。经由過程计划運营,全台灣有24座垃圾焚化廠用环保發電营利,2014年發電31.87亿度,賣電所得55.27亿元新台币。有了营收,廠區就有能利巴本身“捯饬”得清洁整齐。八里垃圾焚化廠由知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,主體修建装有玻璃帷幕,倾覆了以往焚化廠给人阴晦、脏乱的呆板印象。

比年島内住民环保意识突起,在焚化廠拍婚紗、办婚宴很是風行。新北市的這家八里垃圾養生保健品,焚化廠,4年多来已举行近50場婚宴。此次團體“环保婚禮”,是由新北市环保局策動。

婚禮現場到处彰显“环保”思绪:排場安插简略,没有奢华灯饰,也未利用氣球等可能污染情况的装潢品,而因此二手的花材和植栽取代;新人的号衣為二手或租借;婚宴食材取自本地,防止远程運输带来较多“碳排放”;用電子约请函取代纸质喜帖,节省用纸;觀禮的亲朋配合搭乘大眾交通东西赴宴,防止增长碳排放量。

28岁的新郎吴懿恩说,這場“垃圾廠婚禮”很出格也颇有意义。“是一次蛮好的體验,此后在糊口中會加倍注重节能、环保。”新娘沈家琦的婚紗是用圣诞节收受接管的五彩灯串装潢而成,她也認為,傳统婚禮大同小异,但“爱地球”的婚禮更有爱、更具不凡意义,“永续的地球,才有不灭的恋爱”。

用实足創意展示個性

垃圾焚化廠的創意不是唯一份,島内的环保婚禮情势另有不少種,校園婚禮、单車婚禮、“光盘”婚禮、可收受接管婚禮、有機婚禮……在有的婚禮上,主理方還為新人放置了环保闯關遊戲,辨识环保标章、向来宾朗诵标章用处,在婚禮中融入环保常识。當局环保部分有時還會為加入环保婚禮的新人们筹备节能電锅、环保洗涤剂等糊口用品作為“环保嫁奁”,并放置环保旅宿作為蜜月欣喜,鼓動勉励他们在此后的人生門路大姨媽神器,上成為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和傳布者。

台灣網友“小孔明胥修修”在脸书上PO出一系列用電動均衡車接亲的照片,新娘是他的姐姐。“全台灣第一次,也是全球第一次,利用均衡車作迎娶交通东西的我想也只有我姐了”,伴郎伴娘等一行人一人一台電動均衡車,重新郎家骑過来25分钟,一次7台超壮觀,跟在新郎后面的新娘動身前還完成“丢扇”的傳统典禮。“問了老姐為甚麼,她说卡車肉丸機,、单車、公車甚麼創意都有了,如今風行的均衡車台灣竟然没人用過,不只环保還兼具創意。”

另有台灣人把环保婚禮带到大陸来。台灣心素食坊不久前在福建厦門倡议一場低碳环保的素食婚禮,没有烟酒,也没有鸡鸭鱼肉,50減肥方法,0多位来宾参加庆祝5对新人别出心裁的“爱的盛典”。新人们说,一起头不少亲人质疑素食婚禮,由于“没烟没酒、没鱼没肉算甚麼婚禮”,但吃過十八道素宴,大师都改觀了,“不减婚禮的盛大且更具意义。”

賣力人陈慧娟先容,在台灣,素食婚禮很受接待,日后每一年他们城市在厦門举行如许的婚宴。

下大功夫扭转觀念

婚禮是不少女孩子一生的空想,也是一個家庭的重大事務,不少台灣家长之前也崇尚豪华的婚禮和山珍海味的宴席,認為环保是“穷酸”的代名词。但绿色环保是世界潮水,為了扭转公眾心态,台灣环保部分下了多年的深功夫。

台灣估量每一年有10万对新人成婚,每場婚禮约莫要造成4.2吨的碳排放量,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就是42万吨,必要莳植2800万棵树才能中和。以是早在2011年,台灣环保部分就号令公眾成婚時推行环保的觀點,選择绿色婚禮,削减地球包袱。

觀念的扭转不是一朝一夕。2011年,在推出环保婚禮發起后,台灣环保部分紧接着于2012年结合婚紗業、婚宴場合、租車等行業,配合打造环保婚禮财產链。2013年,则重點推行环保嫁奁觀點。2014年和2015年,举行环保婚禮的年青人愈来愈多,他们及其家人也渐渐参加傳布环保婚禮理念的步队中来。

台灣人現在爱上环保婚禮,喜好用這类新的方法来表达婚姻的内在。相较于傳统宴席的大操大办,将婚禮與环保连系在一块儿,既少了浪费挥霍,又能寻求個性時尚,還能改變社會奢侈民風,這不得不说是期間的前進。

眼下,大陸民間也垂垂掀起一股环保婚禮風潮,但愿大陸的环保部分赶快捉住契機,向台灣進修,多办勾當,多做指导,两岸新人一块儿环保起来。




歡迎光臨 海外旅遊,海外婚禮假期 (http://hbour.com.tw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