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新華社東京3月31日專電 (記者 沈紅輝 劉秀玲) 用鉗子從火爐中夾出燒得通紅的鋼塊,山田佳孝嫻熟地掄起鐵錘鍛打起來,火花四濺,但山田身上卻未穿戴任何護具。“打刀20多年,我知道火花怎麼飛濺,一點也不怕,”看著退後躲避的記者,山田笑著說。
在日本,打刀匠作為一種職業起源於公元12世紀前後。千百年來,一代代打刀匠探索鉆研,創造出獨特的日式制刀工藝,並傳承至今,肉毒。京都現存約10傢傳統打刀舖,每傢各有千秋,自成品牌,隔熱紙。
“金高刀具店”的打刀作坊不足10平方米,只有一座火爐和一些古老簡單的鍛打、研磨工具,沒有任何現代化儀器,但從溫控、冷卻到鍛打、研磨,制刀的各個環節都彰顯出工匠的精湛技藝,凝聚著日本制刀業的千年沉澱。
鍛打成型後,山田將火燙的刀具放入稻草灰堆,冷卻一晚上。“這是日本特有的冷卻法,很古老,但它比放在空氣中冷卻更能緩和鍛打後的金屬疲勞,是先人的智慧結晶,”山田說。
日本純手工刀具的鋒利度、耐用性等指標都遠勝工業化量產的模具壓制刀具,而揹後的祕訣,正是費時費力的鍛打環節。“一次鍛打,對刀就是一次‘歷練’,”山田說,“金高刀具至少經過10次鍛打和回爐才能成型,質量自然好於一次成型的壓制刀具。”
隨著日本刀具日益在歐美國傢受到青睞,金高刀具均價較10年前上漲近30%,單把售價在15000日元左右(約合870元人民幣),但山田的收入並不高。
山田更相信自己的感覺,而不是儀表數据。他說,作坊的氣溫和水溫隨著四季交替變化,他會根据時節對鋼塊出爐的溫度進行精細微調,以保持最佳。
對刀具生產而言,溫控十分關鍵。日本刀具的一大特點是,刀揹和刀仞分別由軟鐵和硬鋼兩種不同材質的原料熔煉鍛接而成,對溫控的要求極為嚴苛。但在金高打刀作坊,沒有測溫儀,爐溫控制全靠山田的眼睛。“我看一眼爐內鋼塊的顏色,就知道溫度,”山田說,爐內鋼塊超過一定溫度後,溫度變化引起的色差極小,溫度拿捏很攷驗工匠的水平。
生於打刀世傢,新莊淨膚雷射,山田從小就給身為第六代傳人的父親磨刀打雜。20歲那年,父親決定傳授他鍛打技藝,但在入門頭3年,父親卻只讓他乾一件事——敲碎木炭。
原來,音波拉皮價格,對日本傳統制刀業來說,如何將整塊的長條木炭均勻地敲打成最適合燒煉的形狀,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技朮。
“我要賺錢也不難,搞量產就行,但日本傳統手工制刀工藝不允許我這樣做,擴產意味著放棄傳統,”山田說,德國某知名廚刀廠商曾引進日本傳統制刀工藝,但最終沒有用於生產,因為該廠商發現,這在商業上“並不劃算”。
守護日本傳統制刀工藝,是山田堅持的最大動力。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把刀揹厚實的砍竹刀。山田說:“這種刀是京都地方特有,結搆特殊,鍛造工藝極難。其制法一度失傳,我經過多年研究,才讓它‘復活’。我擔心日本千年制刀傳統工藝失傳,導緻很多工具消失。”
“我愛打刀,一輩子最大的樂趣,就是看著自己的手藝一點點進步,而不是錢越掙越多,”山田說,每把刀都刻有他的名字,傾注他的感情,“聽到顧客說金高刀具好使,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”。
“我一開始很不解,後來才得知,業內有‘入門敲炭三年’一說。壆徒若不真正立志成為打刀匠,耐得住寂寞,不可能熬得過去,”山田說。
山田說,手工刀具價格高,但因工藝復雜,費工伕,產量很低,“我的收入和同齡日本普通工薪族差不多”。
山田佳孝今年44歲,愛爾麗,是日本京都百年老店“金高刀具店”的打刀匠。“金高刀具店”藏身於京都鬧市區,外觀不起眼,卻有著200多年的歷史。如今,山田佳孝和長兄山田和宏一起續寫著傢族傳奇。
在日本,萬華抽水肥,掌握鍛打、淬火、研磨等技朮,成長為一名獨立的合格打刀匠,至少需要10年功伕。山田已在窄小的作坊裏敲敲打打20多年。如今他的鍛打技朮爐火純青,蜚聲日本國內外。曾經有日本知名畫傢委托他打制削筆刀,中國顧客也找他定制特殊刀具。 |
|